阅读:9862回复:36
《欧洲新闻》:中国式英文正在改变英语 |
|
1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|
|
2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楼上不要刷屏啊.浪费论坛资源可耻.
|
|
|
3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大家的研究好像又深入了不少,我继续支持苏大姐
![]() |
|
|
4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那个句式是翻译体,中国古代理应没有.
造字的时候确实没有转义和引申,但是字造出来后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.不转义,不引申,不来个一字多义,汉字的词汇量会迅速赶上和超越任何拼音文字. 根据苏MM的说法,转注、假借、形声、象形、会意、指事,前三样是为之所不屑的.真的很怀疑,如果去掉这前三种汉字,中国人还会不会说话了? |
|
|
5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|
|
|
6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逻辑上我确实在偷换概念占便宜,哈哈
关于汉语一统还是殊途同归,这个要等着瞧,不过以我们的寿命,似乎都看不到 |
|
|
7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"以是观之,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." 这种句式,中古和上古的还没见到,我去找找近古的文献看有没有。 我谈得是造字,转义和引申不是造字。 [quote="taizitju"]中文来说 越是年代久远,书面语和当时的口头语就越是不一样 古文讲究言简意赅,用最少的竹子片儿,说明最多的问题。能理解意思为上,不给自己和别人找多余麻烦。 缺点是学习比较困难 而表音的字母文字,经过简单学习就可以书写,拼错几个单词,只要读音近似基本就可以理解。 野原新之助,今年5岁了,不爱吃青椒,吃纳豆喜欢放葱(扯远了)。他不会写汉字,但是“和妈妈的约定”共一百多条,全是表音的,他却能读能写,这就是明证。 发笑之一 “之”多就是文言,啊哈哈哈 发笑之二 孰优孰劣?两条路子而已,各有优点。 发笑之三 谁征服谁?我看会是殊途同归罢了。[/quote] 我的逻辑是:文言化=>多些之字。你的逻辑是:多些之字=>文言。 语言不只是拿来学习的,而且是拿来用的。学习的时候多花些时间,用的时候少花时间,这叫“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”。拼音文是相反的,“平时少流汗,战时多流血”。 基本上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优缺点,但人不一样,人得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,也就各有取舍。语言的碰撞,不会是殊途同归的,是一场生死搏斗,留下来的只有一种。 |
|
8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中文来说
越是年代久远,书面语和当时的口头语就越是不一样 古文讲究言简意赅,用最少的竹子片儿,说明最多的问题。能理解意思为上,不给自己和别人找多余麻烦。 缺点是学习比较困难 而表音的字母文字,经过简单学习就可以书写,拼错几个单词,只要读音近似基本就可以理解。 野原新之助,今年5岁了,不爱吃青椒,吃纳豆喜欢放葱(扯远了)。他不会写汉字,但是“和妈妈的约定”共一百多条,全是表音的,他却能读能写,这就是明证。 发笑之一 “之”多就是文言,啊哈哈哈 发笑之二 孰优孰劣?两条路子而已,各有优点。 发笑之三 谁征服谁?我看会是殊途同归罢了。 |
|
|
9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"以是观之,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."
============== 我想要看到的是——"以是观之",子曰:"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." 要让每个字的字型都有意义,真是谈何容易.转义怎么办?引申怎么办?我认为这种想法缺乏建设性和可操作性. 便拭目以待吧. |
|
|
10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应该说汉语之简洁在联大的文件中足以证明了,其他的要不就开办个苏学会如何,专门研究一下这方面的事情,就以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苏大姐命名吧
![]() ![]() |
|
|
11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用户被禁言,该主题自动屏蔽! |
|
12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其实语法不对说出来大家都明白的
比如日本人说大大的好,一样 我们描述了一个条件,long time,然后在这个环境下产生的事件no see,外国人会不懂吗? 在这种情况下更为简便的中英语当然更为快捷,难道你们认为walk man这个单词本身就正确? 当然,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这些是外国本身没有的文化,当然属于不标准 |
|
|
13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|
|
14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用户被禁言,该主题自动屏蔽! |
|
上一页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