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严重不同意苏MM的观点.
象形字是人类社会初级形态时产生的,反应当时的文明程度.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各种各样虚拟和抽象概念的产生,象形字无力为继,必然要求文字从具体到抽象,从"像"到"不像".比如汉字,象形字只占很少一部分,之后创造出来的都是会意字、形声字等等.到了用词来替代字作为表达各种意象概念的基本单元之后,汉字基本就没有新字出现.拿象形字作为汉语的优势或卖点,这种想法让人很无力. 至于苏MM的其他论点,恕偶学浅,无可辩驳.但没有任何事实证明,在外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,使用汉语的人比使用英语的人有优势. 还有人认为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仅在于词汇.这也是大错特错. 试举几例: "这是真的吗?"她说,"我不相信." 点评:外语进入前,汉语绝不会把一句话断成两截. 在这个框架下,... 点评:"under this framework","under ..."是个英语常用的句式. 以我看来,语言的优秀不是它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,因为任何一个开放性的语言,都会吸收其他语言的优点,化为己用.二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语言的扩张背后必定有其母语国的国势的强大.所以当务之急,还是赶紧挣钱.哪里又开了汉语学院,哪个外刊出了中文版,目前为止,都无关紧要. |
|
|
16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看了一下……
|
|
17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大多人写白话文的句式语法确是用外语式的,
|
|
|
18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首先,先说明我文中之象形文字为广义之象形文字,不只是六书之一象形所限,而是包括圣书体、丁头字和汉字等。象与不象的问题在于抽象的层面,画鬼易抑或画狗易之别而已。
印欧语系对汉语的影响之一在于五四运动以来的“我手写我口”的白话化,但这并不改变汉语本身,其二在于对词汇的入侵,因其工业革命以来在词汇量上的优势。 对于Jacky-Q先生文中之句式,官话区的汉语本已有之,不足为证。现代白话句式,主要以官话区为主体,掺合其他一些方言之句式,而为普通话。 再如long time no see在传统英语区之流行,便是汉语思维简约有力的明证。语言之流行,一是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使其有词汇优势,二是语言本身的简约有力。(如“打的”比“坐出租车”更流行,在于其简约有力。)参从历史上的五胡乱华、满人入关等事件,汉语占尽词汇和简约之优势,而成为多语竞争之优胜者。今日汉语较之英语之劣势,仅在词汇量而已。在简约性上,英语不是对手。不信者将我上文译为英文,较之孰长,便然于心。 |
|
19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long time no see
比较口语化一些了 也不是毫不可取,就像文言文那样把long time名词作形容词修饰no see 现在的英语词态变化太多,而且都不是规则的,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早就烦了,最好衍生出一种新的体系,统一变化。而中文的本身的特殊性啊,恰巧与大家所需的特性吻合 假如翻译成英语的正规语言(就是传统的中国教式英语)I haven'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口语化的只能是long time的形容词 to see you。。。看看多烦。。 既然是同一个解释只是词性不同为什么要不同一个单词来区别呢????? 我只是站在一个英语用户的角度上来看的,这也是我目前学习英语其中一个难点 最难还是背单词。。。 干脆全部中文算了。。。 中国的=中国`s,洗澡中=洗澡ing,慷慨的名词是慷慨tion,意思是慷慨的性格,比如他的慷慨tion 书包的形容词是书包ed,动名词是书包ing 多多多麻烦!! |
|
|
20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发现苏MM的第二贴多了很多"之"字,不知道是不是下意识的行为?
然后再说别的.我所指的象形文字也不只限于汉字,只是大家最熟这个,所以拿来说事. "象与不象的问题在于抽象的层面,画鬼易抑或画狗易之别而已。 "当然画鬼容易,因为画鬼不用像嘛.so what?这不正证明了我的观点: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各种各样虚拟和抽象概念的产生,象形字无力为继,必然要求文字从具体到抽象,从"像"到"不像". 说到那两个句式.对于句式一,相信是近代翻译外文著作时引进的,因为我实在想不起来中国古代会有这样句法.请试举一例有案可查的近代史以前的句子. 且不论汉语这样的象形文字是否会优于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,汉语优于英语→汉语必胜,这个逻辑成立么?诚然,五胡、辽、金、清这样的外族统治中原乃至整个华夏依然没有撼动汉语的地位.但与其说是汉语好,不如说是这些"蛮语"差.这些外族有的连文字都没有,光凭嘴说话如何维持统治?有的虽然有自己的文字,但是在与之相比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前,显然也无法承载维护统治的使命.与之相比,大半个世纪前,日本寇略东三省,强行推广日语,毫无捉襟见肘的窘迫.假若日寇有成功蛇吞象的一天,未必不能使汉语在中国大地无立锥之地.个例只能证明可能性,不能证明必然性,此证. 而苏MM至今没有证明这样的可能性:在外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,使用汉语的人比使用英语的人有优势. |
|
|
21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语言有时候也有成王败寇的影响……
|
|
|
22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回Jack-Q:
我之书面语常文言化,多些之字不足为奇。 拼音文字横生生割断图形与意义上的联系,是为“画鬼”。六书之形声,区区以为不法。其余三造字法,方是正法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多花点时间研究文字该怎么写更合理是有其益处的,而不只是一种录音机而已。 句式一在先秦文献<子产不毁鄉校>中便有,摘录如下:仲尼闻是语也,曰:“以是观之,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。” 固然词匯量足够,附之以行政强力便可胜出。然今为和平发展之社会,行政强力对语言的作用不甚突出,英语汉语,孰可胜出,拭目以待。 可能性我已证明:语言越简约,思维运用速度越快。拼音文做为一种浪费声音、时间、空间的文字,着实需要检讨。 |
|
23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用户被禁言,该主题自动屏蔽! |
|
24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|
|
25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其实语法不对说出来大家都明白的
比如日本人说大大的好,一样 我们描述了一个条件,long time,然后在这个环境下产生的事件no see,外国人会不懂吗? 在这种情况下更为简便的中英语当然更为快捷,难道你们认为walk man这个单词本身就正确? 当然,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这些是外国本身没有的文化,当然属于不标准 |
|
|
26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用户被禁言,该主题自动屏蔽! |
|
27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应该说汉语之简洁在联大的文件中足以证明了,其他的要不就开办个苏学会如何,专门研究一下这方面的事情,就以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苏大姐命名吧
![]() ![]() |
|
|
28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"以是观之,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."
============== 我想要看到的是——"以是观之",子曰:"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." 要让每个字的字型都有意义,真是谈何容易.转义怎么办?引申怎么办?我认为这种想法缺乏建设性和可操作性. 便拭目以待吧. |
|
|
29楼#
发布于:2007-01-19 00:18
中文来说
越是年代久远,书面语和当时的口头语就越是不一样 古文讲究言简意赅,用最少的竹子片儿,说明最多的问题。能理解意思为上,不给自己和别人找多余麻烦。 缺点是学习比较困难 而表音的字母文字,经过简单学习就可以书写,拼错几个单词,只要读音近似基本就可以理解。 野原新之助,今年5岁了,不爱吃青椒,吃纳豆喜欢放葱(扯远了)。他不会写汉字,但是“和妈妈的约定”共一百多条,全是表音的,他却能读能写,这就是明证。 发笑之一 “之”多就是文言,啊哈哈哈 发笑之二 孰优孰劣?两条路子而已,各有优点。 发笑之三 谁征服谁?我看会是殊途同归罢了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