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:5447回复:23
谁在台湾?问个问题。
突然有个奇怪的问题,台湾那边上学学拼音嘛? 我觉得应该不学。
|
|
1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当然不学
|
|
|
2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不学拼音怎么学汉字。。。
|
|
3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学校
|
|
|
4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我们学的是"注音符号",但长大后觉得拼音比较具有国际性,外国人学中文基本上靠拼音
目前的程度勉强看得懂 (拜网路所赐),要写出字的拼音则有点困难 (以我个人而言) |
|
|
5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|
|
6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注意是汉语本来就有的,日文是一堆没来过中国的日本妇道人家用来教育小儿用的,后来,这些小儿长大了,竟然成为倭国的官方语言了
![]() ![]() |
|
|
7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|
|
8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当年俺爹他们都是学那种注音符号滴
|
|
|
9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汗
|
|
10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字典上面那个叫做注音符号,但从来就没学过他们到底怎么读音,就像古代时候的音乐符号是用“羽”什么之类的来注释一样,不知道怎么读音。
|
|
|
11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wushi777: 输入法普遍常见的有新注音、旧注音,这两种都是靠注音符号输入,在我们这边卖的键盘上面也都刻有注音符号,另外有人把字拆开来,创造新的输入法,有仓颉、无虾米、大易等,这些需要记住它们各个独创的拆字规则来打出单字,理论上输入的速度比用注音来的快,因为用到的按键少。 论坛上常见到用注音符号代替文字,这在我们这边称作"注音文",有些人爱用(小孩子居多),有些人觉得不妥 (太幼稚,看得很痛苦),支持跟反对的吵了好几年,不过除了在 Yahoo! 等网民结构比较复杂的地方外,已经很少见到注音文了。 |
|
|
12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工商角止羽
|
|
|
13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|
|
|
14楼#
发布于:2006-09-17 17:18
【宫】
五音之一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。“宫”音为五音之主、五音之君,统帅众音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曰:“夫宫,音之主也,第以及羽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“宫为君、商为臣、角为民……”宋张炎《词源·五音相生》亦曰:“宫属土,君之象……宫,中也,居中央,畅四方,唱施始生,为四声之纲》。”宫调(式)又为众调(式)之“主”、之“君”,即就其今所谓之“调高”而言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云:“每宫应立五调”“牛弘遂因郑译之旧,又请依古‘五声五律’旋相为宫:‘雅乐’每宫但一调,惟‘迎气’奏五调,谓之‘五音’;‘缦乐’用七调……”此所谓“宫”,与“均”通。有以宫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唐段安节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曰:“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,……第六运仙吕宫,第七运黄钟宫。”张炎《词源》亦曰:“十二律吕各有五音,演而为宫为调……黄钟宫(均):黄钟宫(调式)、黄钟商(调式)、黄钟角(调式)、黄钟变(变徵调式)、黄钟徵(调式)、黄钟羽(调式)、黄钟闰(闰宫调式)。” 【商】 五音之一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。“商”音为五音第二级,居“宫”之次。古人认为,“商,属金,臣之象”,“臣而和之”。有以商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如唐段安节的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中的“入声商七调”。 【角】 五音之一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。“角”为五音之第三级,居“商”之次。古人以为,“角属木,民之象”。有以角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如唐段安节的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中的“上声角七调”。在古代的调(式)中,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,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。 【徵】 五音之一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。“徵”为五音之第四级,居“角”之次。古人以为,“徵属火,事之象”。有以徵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 【羽】 五音之一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。“羽”为五音之第五级,居“徵”之次。古人以为,“羽属水,物之象”。有以羽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如唐段安节的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中的“平声羽七调”。 【变徵】 古音阶中的“二变”之一。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。《史记·荆轲传》曰:“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”宋人亦有称变为闰,曰闰徵。在十二律,通常指较徵音下一律之音(相当于#fa);也有较角音上一律之音(即清角,相当于fa),又《隋书·音乐志》引郑译与苏夔俱云“今……‘清乐’黄钟宫(均)以小吕(仲吕)为变徵”。有以变徵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苏夔曰:“每宫(均)应立五调(式),不闻更加变宫、变徵二调(式)为七调(式)。”郑译答之:“周有七音之律……今若不以‘二变’为调曲,则是冬夏声阙,四时不备。是故每宫(均)须立七调(式)。” 众人从之。在宋张炎《词源·八十四调》十二宫(均)下,皆有七调(式),列“变徵”之“调式”。 【变宫】 古音阶中的“二变”之一。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。宋人有称其为“闰宫”者。在十二律,有指较宫音下一律之音(相当于si),如《后汉书·律历志》云:“黄钟为宫……应钟为变宫”;亦有较羽音上一律之音(相当于bsi),如《晋书·律历志》云“清角之调(音阶)以姑洗为宫,……太簇为变宫”。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 |
|
|
上一页
下一页